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“年报”出炉,传递出哪些新信号?

8月1日,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成都发布《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梳理了全省21个市(州)的综合创新能力。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全省21个市州通过承载创新要素、组织创新、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,共同构成四川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。作为观察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“窗口”,《报告》传递了哪些新信号?
看分布
创新梯队格局趋稳,部分市州进步明显
根据创新能力评价,《报告》将全省21个市州分为三个梯队,其中排名前7位为全省上游水平,第8位到14位为中游水平,第15到21位为下游水平。
具体来看,成都以80.84的综合评价值位居全省榜首,绵阳、宜宾、德阳、眉山、雅安、泸州位列第2—7名,构成了第一梯队;攀枝花、乐山、自贡、遂宁、内江、南充、资阳紧随其后,组成了第二梯队;其他市州形成第三梯队。
“从总的情况来看,全省创新梯队格局趋稳。”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统计师王春华注意到,在第一梯队中,前5名创新能力保持稳定,排名和去年报告保持一致,与前年相比,仅有第五名发生了变化,由雅安变成了眉山。
格局趋稳还体现在区域分布上,从《报告》中看,成都平原经济区、川南经济区包揽了第一梯队。其中,成都平原经济区创新综合能力最强,成都、绵阳两地稳居全省前两位,5个市州位居全省上游。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,这种趋势更加明显,除攀枝花在前年入围过一次,其余时候,上游选手均来自两个区域。
虽然整体格局趋稳,但一些市州进步明显。记者梳理发现,21个市州中,有9个市州位次实现提升,分别是雅安、攀枝花、乐山、遂宁、内江、资阳、广安、巴中、凉山,尤其是资阳、凉山两地提升最快,比去年上升三位。
其中,资阳通过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引导和杠杆作用,创新能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,凉山则通过深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、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发展,创新能力升至第18位。
“在加快科技强省的背景下,各地创新势头正在向好。”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注意到一个变化,成都的综合评价值和次位地区、末位地区的差值比去年有所减少。“这说明全省各地正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,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,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动能新优势。”
找路径
提升创新驱动效能,将“创新力”变为“生产力”
“在过往的调研,我们发现部分区域存在科技与经济位势不匹配的现象。”王春华说,比如,有些市州的创新能力排名高,但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;有些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前,但创新不足,产业转型缓慢。“这需要提升创新驱动效能,把更多‘创新力’变为‘生产力’。”
记者注意到,《报告》进一步分解了实力、效率、潜力三个维度,制定了创新资源、企业创新、创新绩效、创新环境等4项一级指标,创新经费投入、协同创新等12项二级指标,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年均增速等115项三级指标,通过科学方法量化评估21个市州创新活动的规模、效率和发展变化。
“每个市州的优势是啥,短板在哪,一目了然。”四川省科技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田云辉说,《报告》相当于给每个市州定制了一份“体检报告”,对于排名靠前的指标,可以通过政策、资源聚焦进一步巩固优势,形成创新生态,针对靠后的,则可以靶向施策,补齐创新瓶颈。
一些市州将《报告》中的数据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。
“从《报告》中,我们看到了区域分化与协同并存。”眉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,此前他们搭建了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等中试平台,通过推动“研发在成都、转化在眉山”的产业协同模式,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,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眉山转化应用。
“要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。”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,未来,他们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生态构建,提升机器人、核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效率。(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