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万份免费餐!这家店“白送”8年,温暖一座城

一碗热粥、一个馒头、一碟小菜,7月30日清晨,环卫工廖素英在成都市双流区棠湖西路的“泰合素食”餐厅,享用着她的免费早餐。这样的早餐,她已经在这里吃了近8年。
从2025-08-05送出第一份免费餐开始,“泰合素食”用超过28万份免费用餐,为环卫工人、快递员、外卖骑手等城市劳动者,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。巨大的数字背后,是一份近8年未曾间断的温情承诺。
免费三餐:暖胃更暖心
到“泰合素食”免费用餐,已成为附近城市劳动者的日常习惯。7月29日,这里接待了112人次免费用餐者——80份早餐、24份午餐、8份晚餐。用餐手续简单,只需在登记表上签下姓名、联系方式和职业。
王成富和店长李小娟整理8年来免费人员吃饭登记册。刘婷供图
8年前的那个冬日,廖素英和工友们在餐厅员工的热情招呼下,带着“哪有免费午餐”的疑虑走进店里。一碗热粥下肚,暖意驱散了冬寒,也融化了陌生。她的名字,和邱玉华、卢正美等工友一起,第一次登记在那个朴素的软面抄本子上。
达州来蓉打工的杨显淑,习惯了在街角啃冷馒头。店长李小娟发现后,一句“大姐,进来吃,免费,就当家人一样”,让她红着脸走进了这个“家”。
忙碌的快递小哥雷宗兵送完44单后冲进餐厅,盛上稀饭、冰粉和一盘饭菜。“对付一顿,能省20块。”生计的压力让他无暇细品菜色,只求快速解决温饱。
时间久了,这里成了他们在异乡的“家”。环卫工苏素兰尽量避开午餐高峰,“中午人家要卖钱的,不能打扰”。晚餐,大家也多选在8点后高峰期过去。李小娟动情地说:“有时他们来晚了,看到我们在收拾,会先帮忙把空闲桌的椅子放好,再拿碗筷。这是将心比心,他们也在心疼我们。”
初心:开餐馆“造血”做公益
为何一家民营餐厅能坚持8年提供免费餐?老板王成富揭开了答案。
双流本地人王成富,曾是一名教师,后下海经商。2000年起投身公益,是双流区敬老爱老志愿者中心的志愿者。但靠志愿者捐款捐物,他总觉得是“权宜之计”。于是,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萌生了一个想法:开一家能赚钱的餐馆,用利润“造血”,支撑可持续的公益。
2017年,他们投资200万元开了“泰合素食”。“初衷是为敬老项目筹资。”王成富坦言。转机出现在那年11月,他看到环卫工人蹲在街边啃冷馒头的身影。“是他们让城市更美好,该让他们吃口热乎的!”这个画面,让他找到了公益新方向。
他们主动走上街头,邀请环卫工进店。2025-08-05,64份免费餐食开启了这段温暖的旅程。
同行:从“爱心驿站”到“工喜食堂”
在这条公益路上,“泰合素食”并不孤单。
当年,双流区总工会和城管局就在餐厅设立了“环卫工人爱心驿站”。2022年8月,区总工会深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爱,升级打造“工会驿站”,与餐厅合作推出“工喜食堂”普惠项目。
在“泰合素食”餐厅,环卫工人排队取餐。刘婷供图
“驿站不仅有休息室、职工书屋,还有‘工喜咖啡’。”区总工会帮扶中心负责人罗丹介绍。合作带来了两大变化:一是免费餐从早餐扩展至一日三餐;二是受益群体从环卫工扩大到快递员、外卖员、网约车司机、货车司机等所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。这里也被评为全国“最美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”。
如今,廖素英们不仅能享用免费三餐,还能在此小憩、学习政策法规、阅读、喝咖啡……享受一份难得的城市关怀。
“账本”:看得见的成本,无价的温度
近8年,28万份免费餐,价值几何?
“按每份食材成本6元算,价值168万元。加上人工、房租、水电等,总成本约450万元。”王成富说,他“特别不喜欢算这笔账”,因为开店的初心就是用赚来的钱做公益。所幸,餐厅经营良好,21元/位的自助餐模式,即使在餐饮业最困难的年份也未亏损。
在他心中,有另一本无价的“账本”:城市对默默奉献者的尊重与关怀;市民与劳动者间日益深厚的情感联结;劳动者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。 因此,他反感“感谢你们提供免费餐”的说法,“是我们‘请’他们来吃饭。”一个“请”字,饱含对劳动者的真诚尊重。
8年时光流转,王成富欣喜地看到变化:环卫工们衣着更整洁、签名更工整、神态更自若;不同群体在餐厅里融洽相处;越来越多的个体、企业和公共部门加入公益行列。这些良性互动,也为餐厅积攒了人气与底气,支撑着公益之路持续延伸。
专家:崇德向善的生动实践
“泰合素食”的探索,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。
“这为‘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’提供了有益启迪。”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学彬教授指出,“它抓住了慈善切入点,搭建了政府、企业、市民多赢的‘爱心驿站’平台,闯出了一条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可行路径。”
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一起吃免费早餐。刘婷供图
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秘书长舒群教授认为:“公益慈善体现社会文明与和谐社会的‘人本’价值观。王成富从教师到老板,不变的是育人情怀。双流区工会的参与,让这一善举升华,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创新思路。”
一碗免费餐,暖了身,更暖了心。8年28万份,书写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温度,传递的是对平凡劳动者最质朴的敬意。正如王成富所言,这不是施舍,而是一声真诚的“请”——请为这座城市付出辛劳的人们,共享一份温暖。(席秦岭、李小岚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